中華傳統(tǒng)體育文化—打手毽

  打手毽又叫打花毽、打雞毛球,在廣西、云南、貴州等地開展得比較普及,發(fā)展至今已成為苗族、壯族、侗族、水族、基諾族、布依族、仡佬族、哈尼族、瑤族等少數(shù)民族都非常喜愛的傳統(tǒng)體育項目。據(jù)《民族體育集錦》記載:苗族的一種“打手毽”游戲活動就是我國古代羽毛球游戲活動中的一種形式。苗語叫“麻古”。相傳在遠古時代,苗族祖先總要殺雞宰牛,他們把一些五顏六色的雞毛捆扎成一束,再用瓜皮剪成酒杯口大小的圓片,中間鉆圓孔,套在雞毛束上,制作成拍打起來柔軟輕巧的花毽作為娛樂。這種風俗沿襲至今,每逢新年從正月初二到十五,姑娘和小伙子們相聚在毽塘上,規(guī)定由本寨姑娘主持,只準許外寨、外地、外姓的后生進塘打毽,嚴禁本寨或近親的男性青年進入,這種聚會可算是自然形成的遠緣結親的習俗。他們相對成行,將手毽打出,在對打的過程中,有時相距很近,邊打邊說話、對歌等,通過這種活動,使青年男女增進了解,加強了友誼。

  圖片來源:hebei.sina.com.cn/city/comnews/2014-06-06/77699.html

  手毽是用5根母雞翅膀羽毛捆成毽毛,用4—6片竹殼剪成墊圈,用一塊厚布托住竹殼墊圈,并套在毽毛管上,用小繩捆緊,再用針線將厚布和羽毛桿連結即可。比賽時,在空地上畫一條線,或用繩子在地上拉一條線作為“界河”,先由一隊發(fā)毽,將毽子拋向對方,對方立即將毽子拋回,彼此往來,生動有趣。

  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sohu.com/a/156747778_162758

  打手毽方法有很多,可成雙結隊的拋打玩樂,或三人對打,也可將參加的人數(shù)分為相等的兩隊,采用五局三勝制,每局比賽共11分,若達到10平,則以先超2分者為勝,手毽比賽規(guī)則與羽毛球比賽規(guī)則非常相似,但手毽比賽無須借助球拍而直接用手擊球過網(wǎng)。

  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sohu.com/a/156747778_162758

  打手毽既是鍛煉身體的體育活動,也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社交活動,節(jié)日時尤為盛行。打手毽與吹蘆笙、跳月并稱為苗族的三大文體活動。

  參考文獻:

  張有平編著.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項目學練技巧研究[M].北京:中國商務出版社,2010:234-238.

  劉德瓊等主編.少數(shù)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[M].桂林: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,2000:261-262.

  白晉湘著.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文化學[M].北京:民族出版社,2004:63.

  《四川苗族志》編委會編.四川苗族志[M].成都:巴蜀書社,2009:7.趙靜冬等著.

  中國少數(shù)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研究[M].昆明:云南民族出版社,2001:203.

  編輯: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(fā)展中心 陳沫

? China Sports Museum.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體育博物館版權所有
ICP經(jīng)營許可證:京ICP證030713號 網(wǎng)站-2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102000807號
本網(wǎng)站由華奧星空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術支持
客服及報障電話:010-67158866-800 客服及報障郵箱:800@sports.cn